“鲁棒性”译名溯源:谁将“Robustness”引入中文科技圈?

发布时间:2025-11-01T19:10:48+00:00 | 更新时间:2025-11-01T19:10:48+00:00

鲁棒性译名溯源:谁将“Robustness”引入中文科技圈?

一、译名起源的学术考证

“鲁棒性”这一专业术语的翻译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的控制理论与系统工程领域。根据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早期学术文献记载,该译名最初由我国自动控制学科奠基人之一、清华大学教授常迵先生在其著作《系统辨识》中首次提出。常先生基于对“Robustness”概念内涵的深刻理解,创造性地采用“鲁”字体现系统的“粗犷耐用”,以“棒”字表达“强健可靠”,完美契合了英文原词中“抗干扰、强健”的核心要义。

二、译名传播的关键节点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鲁棒控制理论在国内的蓬勃发展,“鲁棒性”译名通过两条主要路径实现广泛传播:其一是通过钱学森、宋健等著名科学家主编的《工程控制论》修订版;其二是经由张嗣瀛、高为炳等控制理论专家在学术会议上的系统阐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1994年出版的《英汉自动化词典》正式收录该词条,标志着“鲁棒性”完成了从学术用语到规范术语的转变。

三、译名争议与学术选择

在译名推广过程中,学界曾出现“稳健性”、“强壮性”、“强健性”等多种译法竞争。但“鲁棒性”最终胜出得益于三个关键因素:首先,“鲁”字既保留了音译特点又蕴含“质朴强健”之意;其次,“棒”字在口语中本就具有“优秀、可靠”的语义延伸;最重要的是,该译名在专业文献中形成了显著的区分度,避免了与统计学中“稳健性”(Robustness)概念的混淆。

四、跨学科传播的语义演变

进入21世纪后,“鲁棒性”的语义范畴经历了显著扩展。从最初控制工程领域的专业概念,逐步延伸至计算机科学(算法鲁棒性)、经济学(系统鲁棒性)、生物医学(网络鲁棒性)等多元学科。这种跨学科传播促使译名内涵不断丰富,如今已发展成为描述系统在异常条件下维持核心功能能力的通用术语。

五、术语标准化的当代意义

2017年发布的《信息技术术语》国家标准(GB/T 5271.28-2017)正式将“鲁棒性”列为推荐术语,标志着该译名完成了标准化进程。当前在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前沿领域,“鲁棒性”已成为衡量技术可靠性的关键指标。这一译名的成功确立,不仅体现了中文科技术语建设的成熟度,更展现了汉语在吸收外来概念时的创造性与适应性。

六、结语:译名背后的学术智慧

“鲁棒性”的翻译史堪称科技术语本土化的典范案例。从常迵先生的首创,到学界同仁的完善,再到国家标准的确认,这一过程凝聚着中国科技工作者的集体智慧。该译名既保持了专业准确性,又兼具语言美感,其成功经验为后续科技术语翻译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我们理解中西方科技文化交流提供了独特视角。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